天主教简介
一、“天主教”名称
Roman CatholicChurch 天主教是“罗马公教”(Roman Catholic Church)在中国的称呼,亦简称“公教”(Catholic Church),强调教会“至公”的特性。所谓“至公性”,拉丁文catholica,包含两个幅度,即教会的普世性和教会拥有全部真理。 “天主教”一名,是罗马公教传入中国后,为适应儒家文化“至高莫若天,至尊莫若主”的思想,经过本地化后的译名。传教士来到中国后,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译名问题。他们十分谨慎,在翻译时力求忠实,但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如愿。因为他们很难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与天主教信仰完全对应的概念。尤其是关键性的“天主”一词,拉丁文是DEUS,首字母大写便可摆脱泛神论中神的思想,用以表达那位至高无上的“神”。 然而,中文系统完全不一样,在中文里根本不存在大小写。因此,传教士曾经将“DEUS”翻译为“上帝”、“陡斯”和“天主”。直到明天启七年,即1627,天主教传教士和数位中国教友在上海嘉定召开会议,才最终确定“天主”为拉丁文DEUS的合法中文译名。既然天主公教最重要的信仰是相信“天主”,中文“天主教”一名遂受到广泛应用。
二、天主教的基本信仰 TIAN ZHU JIAO天主教起源
天主教起源于以色列,脱胎自犹太教。与犹太教一样,天主教也相信唯一且至高无上的天主。但是,与犹太教不同的是,天主教所相信的唯一且至高无上的天主是“三位一体”(Holy Trinity),即一个天主含圣父、圣子、圣神三个位格(Person)。其中,圣子(亦称圣言)受圣父派遣,并因圣神降孕于圣母玛利亚的胎中,后诞生于以色列国一个名叫纳匝肋的小镇。 耶稣三十岁开始传教,宣讲天国,招收门徒,并且为人驱魔,解救穷人、弱者,治好病人,复活死人。祂鼓励人对天主充满信心和希望,倡导以爱、宽恕、牺牲和服务重建天人关系和人人关系。最后,祂借着苦难、死亡和复活的逾越奥迹,为人指出了生命的真谛。 在耶稣死而复活后,祂与门徒同处四十天之久,然后便升天回到了天父的身边。在祂升天后第十天,祂为自己亲自建立的教会团体派遣了圣神(天主第三位),坚定了门徒的信德。从此,教会在耶稣的启示和圣神的指引下,逐渐走向世界,传播耶稣基督的精神。 耶稣的升天并未使门徒成为孤儿,不仅为他们派遣圣神,而且还亲自陪伴教会。尤其是,祂建立了七件圣事(圣洗、坚振、圣体、和好、婚姻、圣秩、傅油),并借着圣事的举行继续分施祂的恩宠。因此,就肉眼看,教会是一个人的团体,一个普通的社会组织;但就灵眼看,教会是一个由人所组成,并由基督、圣神所带领,奔向圆满天国的团体。
三、天主教、东正教与新教的关系
天主教、东正教与新教统称为基督宗教,因为此三大教派都信仰同一的耶稣基督。某些基督新教派别宣称“天主教相信天主,不相信耶稣”的话完全不符合事实。1054年,教会出现了第一次东西方大分裂,遂出现了罗马公教与东正教(Orthodox)的区别。1517年,以马丁路德为首的改革派,公开宣布反对罗马教宗,促成了教会的第二次大分裂。从此,人类历史上又多出了一个新基督的教派,即基督新教(Protestantism,意为“反抗主义”、“誓反教”或称“抗罗宗”)。当基督新教传入中国后,他们放弃了其原来的名字“反抗主义”、“誓反教”或称“抗罗宗”,而代以“基督教”自称。因此,一种认知上的误会遂于坊间产生,大家普遍认为只有基督新教相信“基督”,甚至有人认为基督新教比天主教和东正教更早、更正统。